导读
当贵州公路人的足迹踏上新疆大地,四条征途在戈壁与天山间铺展——从磨穿的四双鞋到“一日四季”的坚守,从日均1.5万辆车流旁的“安全攻防”到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施工。我们一路向“疆”,用镜头与文字记录贵州公路集团的建设者们如何以坚韧对抗极端,以创新破解难题。第三站,我们一起前往新疆G218那巴10标,去感受“一日四季”的独特体验。
新疆G218那巴10标项目部
盛夏七月,骄阳似火。在新疆G218那巴10标,布然特大桥的钢护栏在炽热阳光下泛着冷光,布然隧道的掘进声仿佛大地的心跳穿透岩层,新光枢纽互通的匝道桥正掠过乌拉斯坦河谷……建设者们在这片兼具独特气候与人文风情的南疆大地上,抢抓超长日照开启“夏日冲刺”,书写了新疆工程建设的独特篇章。
“一日四季”里的冰火淬炼
清晨六点,天光已铺满峡谷,布然特大桥上冷气仍未散去,我们紧了紧身上的外套,看见现场技术员身着冲锋衣,正在为桥面系施工人员发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。
上午9点,气温15℃工人领到夏季防暑用品
“这就是我们这里‘一日四季’的气候特征。”现场技术员唐铭繁搓了搓手说,“早上穿棉袄都嫌冷,等不到中午,气温就能飙升到35℃以上,紫外线指数都突破极值,又恨不得光膀子,在这里一天冬装夏装来回换是家常便饭。”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布然特大桥平均墩高65米,桥面和地面温差更大,唐铭繁说这“冰火两重天”,对人是考验,对施工精度要求也更高。
中午12点,气温37℃工作人员冒着高温工作
冬歇期的布然大桥
这种独特的气候也塑造了项目独特的“生物钟”,每年12月至次年1月,大雪封山,气温低至-35℃,项目进入“冬歇期”;当春风吹过戈壁,建设者们便如同蛰伏的种子,以更饱满的激情破土而出,全力投入到新一年的攻坚当中。
超长白昼下的夏日冲刺
晚上十点,贵州已是华灯初上、万家灯火,但项目部所在地的夕阳却仍在天际线“逗留”。建设者们正抢抓“超长待机”的白昼时段,努力完成当日最后一轮测量复核。
晚上10点,气温18℃2号拌合站正在抓紧备料。
项目总工郭步玺笑着说,入夏以来,项目这边的日落时间逐步延长到晚上10点左右,完全天黑接近11点,“我们就充分利用这里‘超长待机的’白昼时段,全力抢抓桥隧施工关键节点”。
布然大桥最后一跨T梁即将完工
他指着布然大桥左幅末端那个约30米的醒目缺口说,“那是最后一跨。它的桥墩位置,正好卡在隧道施工车辆和设备进出的咽喉要道上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,需待隧道进口工程具备一定条件后,腾出安全空间,才能进行这最后一跨T梁的架设。”
布然大桥即将建成
目前,布然大桥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,这最后的“合龙之笔”令人充满期待。
如果说布然大桥是耸立在天际的丰碑,那么布然隧道则是深藏于天山腹地、充满挑战的“地下迷宫”。布然隧道地质条件复杂,隧道穿越节理裂隙密集带,岩体破碎易发生崩塌落石、岩爆和围岩变形坍塌等地质灾害风险,是项目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布然隧道初期支护
布然隧道二衬打磨台车
面对这块“硬骨头”带来的种种挑战,项目部未雨绸缪、科学部署,打出了一套科技与智慧的组合拳,首先,采用“超前地质预报+动态支护”技术体系化解岩体破碎带的岩爆风险;同时,还选用大功率通风设备并合理布局管道,解决通风难题;配备稳压器和备用电源,确保施工电力稳定;针对复杂围岩,强化超前地质预报工作,及时调整施工工艺。这些措施让隧道的施工有条不紊推进。
布然隧道大功率通风管道
布然隧道渣土运输
“三跨”结构下的生态和谐
项目控制性工程——新光枢纽互通跨河(乌拉斯坦河)、跨公路(G216国道)、跨铁道(南疆铁路),“三跨”结构下,导致其协调难度大,施工安全风险如履薄冰,生态环保要求极高。
新光枢纽互通“三跨”全景
“开工以来,安全和环保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两把‘利剑’。不仅要确保铁路不被损坏,还要保证河水不受污染。”项目生产副经理郭继华介绍说,“等到A匝、C匝剩下的T梁架设完成,全新的新光枢纽互通就将出现在大家面前了,我相信它会为那巴高速‘车在景中行 人在画中游’的交旅融合示范路增色不少。”
工区附近良好的生态环境
从晨光熹微中呵出的第一口白气,到暮色西沉后依然闪烁的焊花;从高桥上对抗烈日的黝黑脊梁,到幽深隧道里穿透岩层的坚定目光……贵州公路集团的建设者们,在新疆这片土地上,将严酷的气候挑战淬炼成攻坚克难的澎湃动能,让现代工程奇迹与地域特色共生共荣。正无声掘进的布然隧道、拔地生长新光枢纽互通,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集合体,更是天山深处见证人与自然、现代文明与古老大地和谐共生的壮丽诗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