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页面:首页 >新闻中心>集团要闻
一路向“疆” | 新疆S12高托巴3标:70℃戈壁的踏沙征程

导读

当贵州公路人的足迹踏上新疆大地,四条征途在戈壁与天山间铺展。从磨穿的四双鞋到“一天四季”的坚守,从日均1.5万辆车流旁的“安全攻防”到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施工。 这次,第三工程公司的宣传小组一路向“疆”,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下建设者们克服困难、破解难题的故事。第一站,咱们就跟着他们的步伐,去天山脚下的新疆S12高托巴3标,看看那里的奋斗故事!


坐落在天山脚下的新疆S12高托巴3标项目部

刚踏入项目部,目光便被墙角一双变形的登山鞋吸引,那是技术员宋祝的第四双鞋。“3个月,4双鞋,全是在戈壁滩上走坏的。”一工区工区长屈得祥指着鞋头未抖净的沙砾说道,鞋底纹路已磨平大半。

宋祝来到新疆项目后穿坏的四双鞋

宋祝进行施工放样工作

我蹲下摸了摸鞋面,粗粝的质感像砂纸。项目进场时,这里连施工便道都没有,测量队员只能靠双脚在荒漠中跋涉。“表面看是平的,实际全是沙窝和砾石堆。”屈得祥比画着,“有次为了定位控制点,我们在45℃的高温里走了6小时,回来时裤脚能倒出半碗沙子。”他说这话时,风突然卷起一阵沙,打在脸上像小石子砸过。

戈壁上的“路”与62公里便道


项目部修建施工便道

“施工便道总里程62.2公里,其中18.7公里是我们新建的。”屈得祥指着地图上的红线,“既有道路43.5公里多是坑洼土路,重载车根本走不了。”为了让拌和站的水泥、钢筋顺利进场,项目团队在70℃的地表温度下工作,中午没法干活,就天亮前早点起床,天色完全黑下去再接着干,尽管如此大家每天的衣服也是汗湿好几件。

项目所在地7、8月份日常气温

项目部职工的防晒装备

埋进沙堆后烤熟的鸡蛋

正午的戈壁滩突然起了风,沙砾打在脸上生疼。我们跟着二工区工区长吴渊往阿拉沟特大桥工地走,地表热气透过鞋底往上蹿,像是踩在刚熄火的铁板上。“空气45度,地表能到70度。”走了一半,他突然停下,从口袋里掏出个鸡蛋埋进沙堆,“以前听说沙子能烤熟鸡蛋,现在信了吧?”半小时后,蛋壳真的裂开了缝,蛋白凝固成半透明状。

阿拉沟大桥的“时光秘密”

阿拉沟河所在地

“你看这地势平坦,为啥要建1597米的特大桥?”吴渊站在桥址旁,安全帽檐滴下汗珠。顺着他手指的方向,远处的阿拉沟河谷隐约可见。

原来,现在看不见一滴水的阿拉沟河,在春冬季节冰川冰雪消融或遭遇暴雨,河道会有洪峰过境,现在修桥,属于未雨绸缪,阿拉沟大桥修建好后,便能从容应对河水枯竭或丰沛的各个时节。1597米的临水线,是为阿拉沟河河水向前奔流精准设计的通道。

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上小动物常到访

建设在戈壁滩里的钢筋加工厂

钻机轰鸣着往地下打孔,泥浆溅在工人们的反光背心上,瞬间被晒干成白色盐渍。“桩深要深,戈壁土层松散,容易塌孔。”质检员程庭勇捧着记录本,字迹被汗水晕开了墨团,“我们24小时轮班盯着,生怕出一点差错。”他指着远处的钢筋加工房,“桩基钢筋笼都在紧锣密鼓地焊接,等一切准备就绪,这座沙漠之桥就将率先拔地而起。”

“火洲”里的甜与苦

马清驰清点办公用品

“吐鲁番在维吾尔语里是‘富庶丰饶’的意思,可我们来的时候,眼里只有砂砾。”综合科工作人员马清驰给我递来一块哈密瓜,瓜皮上还带着冰碴。“刚到那天,我查资料看到‘火洲’‘风库’的外号,半夜都被热醒。”他笑着说,现在反而习惯了这种空旷,“站在工地往远处看,地平线能延伸到天边,心里的烦恼好像也被风吹散了。”马清驰笑着说道。

太阳炙烤下的茫茫戈壁

在高托巴3标,视线所及,常常是毫无遮挡、延伸至天边的地平线。这种极致的空旷,一方面带来极强的压迫感,另一方面却又能带来一种奇特的解放,日常被各种物体塞满的空间感消失了,心灵仿佛也随之开阔、放空。

大家都说,来了项目部之后,仿佛对身处之地的空间、时间失去了概念,上了车,往前开了好久,也还没到掉头之处,上了工地,干了好久,也看不见天黑。

高温下项目部的饭菜很“清凉”

傍晚的项目部飘着饭菜香,食堂师傅端出蒸红薯,绿豆汤,蔬菜沙拉,肉饼,各种水果点心。饭桌上,宋祝说:“等路修好了,我要开车带爸妈走一趟,告诉他们这路是我用脚‘量’出来的。”

夜色渐浓,戈壁滩的星星亮得晃眼。39公里长的高托巴3标,只是210公里高托巴高速的一段,但每一位职工早已把“坚守”二字刻进了这片荒漠。明天,他们还会踩着朝阳出发,让天路在脚下继续延伸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这条路的尽头,是“富庶丰饶”的真实模样。